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团队研发 “乡村振兴数字赋能系统” 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助力临港周边乡村增收
2026 年 4 月,临港文理学院 “乡村数字经济” 科研团队(由经济管理系、计算机系 10 名教师组成)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,共同研发的
“乡村振兴数字赋能系统”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泥城镇、书院镇等 4 个乡村落地应用,该系统涵盖 “农产品电商销售、乡村文旅推广、智慧农业监测”
三大功能模块,助力乡村实现数字化转型。
系统核心亮点在于 “接地气” 的设计:针对农户电商操作能力薄弱问题,开发 “一键开店” 功能(农户只需上传农产品照片、填写价格,系统自动生成电商店铺),配套 “短视频自动剪辑” 工具(内置 20 套模板,农户拍摄素材后可自动生成推广视频);针对乡村文旅资源分散问题,整合泥城镇 “草莓采摘园”、书院镇 “滨海渔村” 等资源,打造 “临港乡村文旅小程序”,提供在线预约、路线规划、特色农产品购买一站式服务;针对农业生产监测需求,部署低成本传感器(每套成本仅 300 元),实时采集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等数据,通过 AI 算法预测作物生长周期,推送施肥、灌溉建议。
“最难忘的是帮泥城镇草莓种植户周大伯卖草莓。” 团队成员、计算机系研究生张伟回忆,“周大伯之前只会线下摆摊,系统上线后,我们帮他开通电商店铺,制作推广短视频,第一个月就卖出草莓 500 公斤,收入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。” 截至 2026 年 4 月,该系统已帮助 4 个乡村 120 余户农户拓宽销售渠道,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 800 万元,带动农户平均增收 35%;乡村文旅小程序累计访问量超 5 万人次,带动旅游收入增长 20%。
与南京农业大学 “智慧农业” 团队侧重技术研发不同,临港文理学院团队更注重 “技术落地与农户培训”—— 在每个试点乡村设立 “数字赋能服务站”,每周派 2 名科研人员驻点,开展电商操作、短视频制作培训,累计培训农户 300 余人次;编写《乡村数字赋能操作手册(图文版)》,用漫画形式讲解系统使用步骤,农户上手率达 90%。团队计划 2026 年下半年将系统推广至上海崇明、江苏苏州等 10 个乡村,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开展 “乡村数字人才培养计划”,培训 100 名乡村数字技术员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hezuo.edu.edu.mu/post/31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