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 “智慧气象联合实验室” 跨区域破解农业气象难题
2025 年 9 月 26 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(我国气象学科顶尖高校)在临港文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,共建
“智慧气象联合实验室”,这是长三角首个 “文理 + 理工” 跨校气象合作平台,旨在通过 “气象数据 + 智能算法”
破解长三角农业、海洋领域气象服务痛点。
实验室由两校共同出资 500 万元建设,选址临港文理学院科研楼 3 层,划分 “数据处理中心”“算法研发区”“模拟测试区” 三大区域,配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供的 “长三角精细化气象数据集”(含近 30 年气温、降水、风力等数据,时间分辨率达 1 小时,空间分辨率达 1 公里)、临港文理学院自主研发的 “气象智能分析平台”(支持 10 万条 / 秒数据处理)。实验室人员构成采用 “双负责人 + 跨校团队” 模式: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敏教授(长期研究农业气象)、临港文理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陈浩教授共同担任主任;团队成员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2 名气象专业教师(8 名教授、4 名副教授)、临港文理学院 8 名人工智能 / 大数据教师,还吸纳 5 家合作单位专家(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健、上海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李华、舟山渔港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涛等)担任 “企业合作岗” 顾问,每周参与 1 次项目研讨会。
实验室首期启动两个重点项目:一是 “上海临港新片区水稻种植区病虫害气象预警模型”,针对临港新片区 1.2 万亩水稻田(主要品种为 “沪早香软 1 号”),结合近 10 年水稻病虫害发生数据(由上海农业科学院提供)与气象数据,通过 AI 算法识别 “高温高湿→稻飞虱爆发”“连续阴雨→纹枯病蔓延” 等关联规律,可提前 7 天预测病虫害风险,准确率达 88%。2025 年 10 月在临港泥城镇试点时,模型成功预警一次稻飞虱虫害,当地农户及时喷洒农药,减少损失约 30%。二是 “舟山渔船实时气象导航系统”,整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气象数据(如台风路径、海浪高度)与舟山渔港管理局船舶定位数据,开发 “避台风最优航线” 算法,可根据渔船吨位、航行速度,自动规划绕台航线,缩短航行时间 15%,同时降低燃油消耗。系统已在舟山 20 艘渔船上测试,2025 年 9 月台风 “桂花” 期间,使用该系统的渔船均安全避台,无一艘受损。
与传统气象实验室侧重理论研究不同,该实验室建立 “成果转化快速通道”—— 与上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、舟山渔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,项目成果先在试点区域测试,收集用户反馈后优化,再批量推广。预计 2026 年上半年,两个项目成果将在长三角 10 个试点区域(上海浦东、江苏苏州、浙江宁波等)应用,未来 3 年计划拓展至 “设施农业气象服务”“沿海城市暴雨内涝预警” 等领域,打造长三角智慧气象服务标杆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hezuo.edu.edu.mu/post/3186.html